民族马术

内蒙古族套马活动的起源

2022-04-13
2494

马背民族蒙古族世代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文化。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从马群中捉住其中某一匹马,捉马时牧人通常使用前端带有特制绳套的木杆,因此牧人捉马就被人们称为套马。

在生产生活中,这项日常工作逐渐被演变成了粗狂质朴的传统体育——“挥杆套马”。每到传统的那达慕盛会,人们赶着勒勒车,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骑着精心打理的蒙古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草原上。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艳丽的裙子,唱起悠扬高亢、奔放的民歌,跳起优美欢快的蒙古舞,为赛会助兴。

小伙子们则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马靴,骑上矫健的蒙古马,手持长长的套马杆,犹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一般,十分英俊威武。比赛开始,先让一烈马疾奔,其他牧民自发组织骑马追赶围堵马群,几十名蒙古青年骑手欢呼着飞身上马,挥舞着套马杆奔向马群,追逐烈马,到适当距离时即迅速挥杆将马套住马咽喉部。当一名骑手领先套住烈马时,套马人将马颈套住后立即收紧,马感到呼吸困难,而被迫停步,其他骑手便蜂拥而上,眨眼间就把烈马摔倒在地上。

围观的群众顿时欢呼叫喊,场面十分紧张激烈,引人入胜。挥杆套马和其他体育项目的比赛不同,参加比赛的骑手,除了要有很大的臂力、腰力和腿力,还要有熟练的骑技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同时它是通过套马活动来展示牧民的骑术和自己坐骑的最好良机。

套马的马叫杆子马,是牧民在马群中百里挑一选中的骑乘马,为套马接受专门的训练,除了奔跑速度快,还和骑手心有灵犀,牧民在套马时手中的套马杆子指向那里,它就奔向那里,不用缰绳操纵。杆子马是牧民注入巨大心血的成果,被牧民视为自己的安达。套马用的马鞍和普通的生活生产鞍造型相同,不同的是这种马鞍比一般马鞍的质量轻,这样既减轻了马的负重,又便于套马时套马手的力度运用。

套马杆是牧马人不可缺少的一个用具,用来驱赶牛、羊、马和套牛、羊、马等。也基本分两种:套马用的和驱赶牛羊用的。主要区别为:套马用的是特别长,驱赶牛羊的是偏短一点的。套马用的套马杆选用的材料主要是白蜡木,还有就是柳木。然而一些在小沙包当中生长的低矮柳树因为枝桠多,也不宜做套马杆。

在选取木材后,牧民会用清水泡木杆,使木杆变软变韧,如果附近没有水源则用湿牛粪来捂木杆,木杆被捂得软了,有一定的湿度和弹性,再拿出来上夹具夹直。套马杆一般由两部分粘接而成,下段是较粗的主杆,上部是稍细的“肩杆”。使用这种粘接的双接头因为只用一根木杆很难达到套马使用的理想长度(約3米左右),而且在使用中,万一套马失手,不得已扔了杆,被马踩踏,最多折断“肩杆”的部分,主杆通常安然无恙,只要换过“肩杆”即可重新使用。

两根杆的结合部要制成榫口状,用鳔胶贴紧粘牢,再用砂纸打磨光滑,让上下两部分浑然一体,整体呈流线型。然后用湿牛粪用力反复擦过,如同上色,不但颜色趋于一致,也显得更加厚重。

主杆和肩杆加工好后,最顶部要绑一根楠木梢或者细柳条,楠木梢的前头再加上用来拴套马用的套索。套马时一抖竿头的楠木梢,套索被抛出去,正好勾住马头,是为最佳。套马杆制成后,一些青年牧民喜欢从马尾巴上揪下一缕马尾,像编小辫儿一样把它编在楠木梢的顶端,中间留个扣让套索穿过,最后打成蝴蝶结,制成后如同振翅欲飞的蜻蜓站在竿头,映衬着绿油油的草原。

编辑:陈晓敏

核发: 陈晓敏

欢迎光临本站!×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