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蒙古人的图腾:乌珠穆沁蒙古马(上)
“马群迎风呼号长嘶,几百只发抖发疯的马蹄,卷起汹涌的雪浪,边跑边踢。暴风雪中,马群边上几乎每一匹马的身后都有一两条狰狞凶狠的大狼在追咬,每条狼浑身都嵌满了雪,腰身比平时胀大了一大圈,大得瘆人。被狼冲散的马群挣扎嘶吼着在暴风雪中狂奔乱撞,突然一匹大白马昂头长嘶,挺身而出成为了新马群的头马。有了头马,马群兴奋起来,迅速恢复蒙古战马群本能的团队精神,组织起千百年来对付狼群的传统队形。头马突然发出一声口令长嘶,原来已被狼群冲乱的队形便突然向头马迅速集中,怯马在内,强马在外,肩并肩、肚靠肚,挤得密不透风。几百只爆发有力的马蹄不约而同地加重了向下的力度,猛跺、猛踢、猛尥……” ——摘自《狼图腾》
《狼图腾》的作者姜戎是曾经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北京知青,刻骨铭心的经历造就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也把人们带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内蒙古大草原。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草原,选段中描述的与凶狠的草原狼顽强厮杀的,就是在蒙古人的征战历史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乌珠穆沁蒙古马。狼和马都是蒙古人的图腾,成吉思汗身上承载着苍狼和白鹿的传说,而蒙古马是蒙古人心中最忠实的朋友和伙伴,它们伴随蒙古人南征北战,如同日月星辰一般。
无声的战友
乌珠穆沁马产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马的典型代表。它们身架魁梧,耐力惊人,有着吃苦耐劳、耐饥耐渴、耐暑耐寒的强健体格。据史书记载,乌珠穆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东胡、鲜卑、乌桓、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曾在此居住过。其中突厥人在这里居住了很长的时间,所以乌珠穆沁马又称为突厥马。
乌珠穆沁马有走马和奔马两种。走马多数会走对侧快步,因此疾行时步伐矫健平稳,人们骑乘不会有强烈的颠簸感。因走速快、姿形美,所以走马被列为草原“那达慕”盛会的表演项目之一。奔马,要求马匹四肢有力,耐久力强。经过训练后的乌珠穆沁马听人指挥,不惊不乍,能做到千百匹马聚在一起也寂静无声,驰骋百里不流汗,不用驾驭也不会走散,是一种理想的战马。据传,成吉思汗著名的护卫军“怯薛军”就是乘此马驰骋疆场、千里征战的。这些额宽腿短、身体粗壮的骏马满三岁时才可以骑,路途遥远时还要数次更换新马,正是这种高明的用马之道和蒙古马本身强健的身体素质造就了蒙古人在军事上的独特优势。
草原上的蒙古马性格刚烈,尤其是乌珠穆沁马,性子更暴。驯服生马,通常是在马驹刚长到三岁时候的早春来驯,早春马最瘦,如果错过这个时段,当小马长到四岁的时候就不容易驯出来了。乌珠穆沁人驯马的方法很有意思,他们不像西方人驯马那么友好。马倌们用套马杆将未驯服的生马套住后,由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先揪住马的耳朵,摁低了马头,然后戴上嚼子备上马鞍,接着让一个人骑上马后,其余人才松开马耳朵,任由生马尥蹶子,这样需要6-8个月,一匹马才可能完全驯好。而且驯马的过程中一定忌讳打马头,至于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只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没有马,就逃不出深雪、大火和敌兵的追击,报不及突至的军情和灾情,追不上狼,也赶不回白毛风里走散的畜群。草原人没有了马,就好像狼被夹断了两条腿一样。据说,在1977年,一场连降三天三夜的大雪把乌珠穆沁草原冰封在厚厚的积雪之下,有的地方达3尺之深,百万头牲畜被雪灾围困。其中蒙古马的损失比例达52.04%,而乌珠穆沁马由于自身条件的优势,损失比例仅仅为15.56%。心痛至极的蒙古人在灾情过后对乌珠穆沁马更加爱护了,对他们来说,马已经不仅仅是劳动工具,更是他们的朋友或家人。
为生存而战
在草原,每个大马群都是由大大小小十几个家族组成,每个家族都有一匹儿马子(雄种马)。家族成员由儿马子与妻妾和儿女构成。那些留着长鬃、比其他大马高出一头、雄赳赳的儿马子,是马群里真正的头马和杀手,个个凶猛好斗。一遇到狼,马群立即在儿马子的指挥下围成圈,母马小马在内,大马在外,所有儿马子则在圈外与狼正面搏斗。它们披散长鬃,喷鼻嘶吼,用两个后蹄站起来,像座小山一样悬在狼的头顶,用两只巨大的前蹄刨砸狼头和狼身。狼一旦逃跑,儿马子便低头猛追,连刨带咬。它们最与众不同的,是那雄狮般的长鬃,遮住眼睛,遮住整段脖子,甚至前胸前腿。它们性格凶猛暴躁,是草原上无人敢骑的烈马。除了交配繁殖,具有极强的家族责任心的儿马子肩负着保护马群家族的责任。无论白天黑夜,儿马子都警惕地护卫马群,即使马群遭遇狼群或雷击惊了群,儿马子也会前后左右保护自己的家族,率领马群跑向安全的地方。
说到责任心,儿马子还真是严父的代表。初夏时节,一年一度的蒙古马群中驱赶女儿、争抢配偶的马群战争就爆发了,马群里所有的儿马子都会加入厮杀。为了在残酷的草原上,在狼群的包围攻击下能够继续生存,马群就像人类一样抵制近亲交配,以提高种群的质量。每到夏季,三岁的小母马接近性成熟的时候,儿马子就会毫不留情地把自己的女儿赶出家族群。不愿走的,儿马子就会追咬过去又踢又刨,小母马被踢得东倒西歪,只好退到家族群之外。各个马家族驱赶女儿的大战刚刚告一段落,紧接着,马群中更加残酷的争夺配偶的大战又接踵而来了。那些被赶出家族的无家可归的小母马们,立刻变成了其它儿马子争夺的对象。儿马子们用两只后腿高高地站立起来,相互厮杀搏击,马蹄铿锵,马牙碰响,前蹄砸、大牙咬、后蹄尥,弱马被打的落荒而逃。有时候一匹小母马同时被几个儿马子争来抢去,追得东奔西跑,不得安生,刚想趁乱逃回家,却又被凶暴的儿马子父亲追咬了出来。
马群的生存战,千百年来都是这个样子。真不知道,古时候蒙古部落之间的抢亲是否是受到了马群的启发。传说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就是被父亲也速该从敌人手中抢过来的,后来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贴又被敌人抢了去,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战争。
很多年来,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蒙古马群,印象中的马群都是出现在影视或摄影作品中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好像马儿们的一生都是在纵情奔跑。相关资料表明,在草原上,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下去,各种生物都练就了一身的生存本领,正所谓“鹰能翱翔,鼠会打洞”。马要躲避狼群的追杀,蚊群的叮咬,夏天脱毛需要出汗,冬天要取暖,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马群必须不断地向前奔跑。各种各样的原因练就了蒙古马超强的耐力和强健的体魄。更可贵的是,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马群就像精锐的野战军一样,遇灾便会自动降低伙食标准,不挑食厌食,啃嚼着苦涩带刺的乱草,尽量往肚子里装进可以维持生命的苦草纤维。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马群也能用蹄子刨开厚厚的积雪,咀嚼草皮上稀疏的枯草吃。
正是这样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体魄,成就了成吉思汗日行千里的蒙古大军。史书上说,古代的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一个骑兵会带五六匹马交换着骑,才可日行千里。想到这里,不免让人有些难过。矮小粗壮、坚韧忠诚的蒙古马,在历史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又默默无闻、甘居幕后。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强健的蒙古马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仿佛被人们淡忘了。(马术杂志,文/娜仁托娅)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