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中国古代养马业——明、清时期,马上定乾坤
明、清时期,由于火炮的发明与航海技术的发展,骑兵数量开始减少,国家对战马的养殖关注逐步淡化,陆军、水军逐渐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力量。尽管如此,战马的繁殖依然是国家军队建设的重要任务。
朱元璋在灭元的进程中,十分清楚战马的重要性,告诫中书省臣,“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明朝初期,由于元朝对百姓养马的限制与长期的战乱,养马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20万人的军队,仅有军马4.5万匹,战马极度缺乏。为发展养马业,明朝政府先后在南京与北京两地成立太仆寺。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初定国都时,设立太仆寺,主管两淮与江南马政,明令应天(今南京)、太平、镇江、庐山、凤阳、扬州、滁州等地的农民养马,并以马代赋,官督民牧,以期发展养马业。控制西北后,朱元璋为巩固边疆保证军马的供给需求,随将秦州茶马司移往西宁,以发展茶马事务。
然而上述地域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为长江下游的农耕区,不具备发展养马业的条件,而且当地的农民也没有养马的经验,农民养的马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为满足军队的需要,朱元璋采取购买的方式获得战马,但是,西北以及北方大部分地区一直被元朝没有彻底灭亡的势力及少数民族势力把持,“四夷未报”,很难获得所需的良马。
朱棣篡位夺取皇权后,移都北京,受北方少数民族鞑靼族的长期骚扰。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下令在北平市(今天的北京)顺义所在地设置太仆寺,主管河南、山东等地,在顺义的马坡、杨镇两处设专业养马场,训练10万匹战马,征调山东、山西有养马经验的农民,强迫服役。朱棣认为明王朝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族。当时蒙古分裂为三: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取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永乐七年,下令丘福率10万大军征讨鞑靼,不料全军覆没。其后,朱棣亲自率50万大军五征漠北,成就了著名的“燕王扫北”故事。
永乐四年,明朝政府在青海大通堡设置祁连监,领西宁苑、大通苑、古城、永安等若干养马苑,专事养马。但是,这些措施均因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局势复杂多变(自唐朝后期开始逐步形成),以及宋朝南迁后导致的中原文化南移,汉族影响力削弱,且政府一直没能有效解决混乱局势,而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西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产马区,却没有在明朝政府统治时期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军马来源。
明朝中晚期,行之已久的太仆寺马政制度开始显现出各种弊端。由于朝廷官员严重的腐败问题,马政制度开始逐渐受到破坏。太仆寺官员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将朝廷拨付的大量资金与物资攫为己有,进行地下交易,倒卖培养出的优质朝廷御马,导致军队用马没有良驹。再加上国内外矛盾不断产生,内忧外患致使朝廷无力加大对马政的管理,部分草场被周边的农民强耕、侵耕与强占。此外,较长时期相对平静的军事局势,致使马政业受到忽视,错误的马政方针导致牧马户疲困,明朝的马业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后期当北方金人不断强大并进军明朝的中原大地时,明朝的马政业已与建国初期不能同日而语。当关外满族势力逐步强大,依靠强大的骑兵力量,攻入中原时,明朝政权最终由于军事实力的虚弱,走向灭亡。
明朝276年的统治是中国农业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明朝政府对养马业的重视,使民间农业生产与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手工业为代表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航海技术世界领先,文化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以火炮为代表的热兵器在中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中后期明朝政府对国家马政的懈怠。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历史阶段,其建立成就于马背——几十万八旗满人借助优良的骑兵力量与精良的战马,攻破明朝苦心经营的山海关万里长城,赢得了广袤的中原大地。
建国初期的清政府对养马业十分重视,康熙“亲率诸皇子射,上帝射二次,发矢皆中。又命十五善射硬弓侍卫等射,次命官兵校马步射”,雍正皇帝认为“我朝自开国以来,以弓马为致胜之具”,养马业的发展对清王朝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政府专设太仆寺、苑马寺管理饲养繁衍马匹。太仆寺是清朝掌管马政的最高机构,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分满汉各一人,下设左右员外郎各两人,均由满、蒙各一人担任。太仆寺牧场,分左右两翼,左翼牧场在喀喇尼墩牛,东西140里,南北150里。右翼牧场在齐齐尔罕河,东西150里,南北60里。“各翼养骒马(牝马)80群,牡马16群,两翼合计192群。骒马一群,多者有246匹,少的亦有132匹;牡马一群,多的有305匹,少的亦有59匹,其数不等。内务府上驷院牧场在博罗台,东西130里,南北197里,主要分布在上都、达布逊诺尔和达里冈爱地方。上都达布逊诺尔牧场,有骒马134群、骟马46群、走马1群、驼6群,马匹一群200~500匹,驼群100~200峰不等。每年夏季由太仆寺派员稽查其孳生毙损之数,以定赏罚。每于草长之时,牧人引大小马群,以赴牧场,同时构造小棚。一般500匹马为一群,其中儿马约18匹,骒马约300匹,骟马约182匹。儿马之强健者,一匹配骒马30匹,自然编成若干组,可代主人为诱导监督之责,整然不乱。”
除此之外,清政府在东北、西北的甘肃、新疆等地也设置了大量军马养殖基地。从康熙年代起,直至光绪末期,八旗战马与绿旗军马的总数量基本上都在10万匹以上,总数达二十多万匹,对骑兵与军马的粮饷供给远高于步兵。
中原平定后,清朝政府为防止老百姓聚众起事,严格抑制民间养马,明朝遗留的内地苑马寺相继废止,除东北、西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地区的畜牧业享受特殊政策外,内地基本上没有养马业。清政府对破坏禁律民间养马的严酷惩处,直接导致了我国马养殖业的严重衰落,中国从一个马匹数量在世界上占据首位的国家,开始名落孙山。
清王朝的建立与政权的巩固得益于养马事业的发展和马政建设,而后期导致马政衰败,政权灭亡的一系列的原因,经分析不外乎如下:一是统治阶级的严格限制和压制,导致老百姓手中没有马匹,不但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伤害,也使国家的军队建设受到打击;二是由于国内政权长时期较为稳定,政府对军马的需求大幅减少,导致养马的衰落;三是发展马养殖业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由于政府财力的衰落,难以长期增加马养殖业费用的开支;四是马政官员的腐败和管理上的艰难,以及火炮的兴起,导致政府对繁育军马的热情大大减弱,养马事业开始从政治层面上走向衰落,八旗军队的整体作战实力大幅下滑,最终形成在外强入侵之时无力抗拒的局面。
清末马养殖业虽然问题重重,但也出现了一些进步做法。清末光绪30年(1904年),清政府创办了北洋马医学堂,意图改良马种。北洋马医学堂的建立,虽然对清王朝的覆灭没有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但标志着中国的养马事业开始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养马发展历史,马的养殖在国家政权统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历朝历代政权的高度重视,几乎为统治者所完全垄断。“马上定乾坤”,不是诳语,中国数千年的养马史给予了证明。(马术杂志,文/王红玉)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