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早期马画——中国马画的两大主题:御马像和人马图
纵观中国历史,最早的马是因军事目的而被引进中原地区的。它们主要被用来装备骑兵以抵御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因此成为那时最有价值的贡品之一,而拥有马匹也成了皇亲国戚与士大夫的特权。因此在早期中国画里,马通常出现在战争或狩猎场景中。早期马画最重要的两个主题是“穆王八骏”和“伯乐三马”,并由此发展出两个最典型的马画系列:御马像和人马图。
最早的中国御马图可能就是《穆王八骏图》。它记录了当年周朝第五位君王周穆王游历西方期间,原先臣服于穆王的九夷开始与徐国热络,中原空虚,宗周危机,穆王闻讯,立即跳进八匹良驹所拉的马车,昼夜兼程,返回宗周,兴师东征,大破徐夷。为了纪念他的凯旋和政权巩固,他吩咐人画下了他的八匹战马。从此以后这个主题就成为了中国马画的典型图示。
据宋朝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穆王八骏图》真迹在公元三世纪的晋武帝时期(公元265-290年)还流传在世。后来,晋武帝诏令史道硕照原样描绘出来。史道硕的这幅摹本一直在南朝宫廷流传,宋、齐、梁、陈均将之视为国宝,直至陈为隋朝所灭。此画流落到贺若弼手中,齐王杨暕以骏马四十匹、美锦五十段换到,并将之进献给隋炀帝。到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将这幅传奇画作借给魏王李泰,因而,此画被传移摹写后传于世上。
“穆王八骏”的传奇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统治者的光辉形象,使得许多后来的帝王纷纷仿效,来赞颂、记录自己的战马。其中唐太宗把自己的军事成就以六匹战马像的形式铭记,这六匹马的画像后来被复制到石板上,放在了太宗的陵墓昭陵里,被称为“昭陵六骏”。
另一个早期中国马画的主题是“伯乐三马”,描绘了公元前七世纪伯乐发现三匹千里马的故事,从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马匹绘画的审美和象征意义。在伯乐的时代,人们对于马匹的基本审美标准是与中国相面术紧密相关,骨骼和肌肉均是主要依据。这个标准解释了为什么早期的马画艺术家一直注重勾勒马的骨骼。
古卷轴中的马大多以奇异的形状出现,有时更像是龙。唐朝艺术史家张彦远是发现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这样写道:“古人画马有《八骏图》,或云史道硕之迹,或云史秉之迹,皆螭颈龙体,矢激电驰,非马之状也。”(《历代名画记》卷九)这种非现实的描绘方式在中国古代非常典型,动物依然与古老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