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骑术
骑术,泛指“骑马的技术”,也称为“马术”,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与“射艺”一样,为六艺之一。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据考古资料证实,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区,自古就是氐、羌、大月氏、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 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沿河西走廊的山峡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画。这些岩画中有大量远古先民的狩猎图和作战图,其中有骑士挽弓猎杀的。据考古学家们的初步研究,认为这些岩画刻于4000至1万年前,是远古游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遗存。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层第3号石椁墓中发现一件“骑兵猎兔铜扣环”,环外铸有两个骑马人像,其中一马前铸有一奔兔,是一件猎人逐兔的生动造型。
据考证,其时间最早可到周初或商末。这些有关骑马文化考古资料出土地均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所以《左传》上说:“翼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
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当时的六艺之一就有“御”(驾马车技术)。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据《书经·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戎车即战车。由于马“寓兵于农,隐武于国”,周代首次把掌握军政和军赋的官称为 “司马”,以突出马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和西边的秦国,决心整军经武,学习胡人穿短装、习骑射之长,克服中原人宽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车战之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现,改变了商周时代马拉战车的作战观念。单骑灵活,速度快,在作战时能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先是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比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出了个主意,比赛时调整了一下马匹的排列,让田忌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结果是一败两胜,总评获胜。“田忌赛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在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中,除了足球——蹴鞠之外,还有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就是马球,称之为“击鞠”。马球就是骑在马上用球杆击打皮球的一种竞技运动。在三国曹植的《名都篇》里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诗句。说明在汉末的时候,马球就已经存在了。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够取胜。因此,马球运动已不单单是一种球类运动,更是考验骑手技术的一种骑术比赛。
此外,马戏也是当时百戏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马戏的表演惊险绝伦,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漆画当中曾经留有下了无数著名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在山东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戏壁画当中有一个画面,是小孩在进行马戏表演,非常惊险。
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山堂考察·论马》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胜也”。唐太宗李世民骑术精湛,多次征战南北,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唐代的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有一种“透剑门伎”,表演者纵马从利刃林立的门中急驰而过,而不伤分毫,令人惊叹。
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宫画家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进行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术运动得到重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术运动。1979年中国马术协会成立,1982年加入国际马术联合会,1983年起恢复了全国性马术竞赛活动和奥运会三项赛(盛装舞步赛、超越障碍赛和三日赛)及民间民族马术运动。
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举行了首次国际马术比赛。有赛马、越宽障碍和越高障碍三项。12年后,第五届奥运会再次举行了马术比赛。项目增加到5个,有赛马(个人和团体)、军官式骑术(个人和团体)和盛装舞步个人骑术。从此,马术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又几经变化,到第九届奥运会上,比赛项目才正式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现代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项目确定为盛装舞步骑术、三日赛和障碍赛,有团体赛和个人赛之分。1921年,国际马术联合会宣告成立,并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目前其成员已达70多个国家。
编辑:马佳玥
核发: 马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