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为中国矮马正名——恢复其古代名字“果下马”

2023-08-11
2897

我国古代有矮马,称“果下马”,推测今日矮马即源于古代之果下马。果下马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汉代,《三国志》裴松之按:“果下马高三尺(注:汉代一尺合今天的23cm),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故谓之果下。见博物志、魏都赋。”这种马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从汉代起,不同时代直至民国初年,零星可见到有关矮马的简略记载。

果下马在民间

由于地理条件封闭,虽在西南山地的深山之中仍有矮马生存及繁衍,知之者乃是当地百姓,习以为常,见矮不矮,见怪不怪了。养马学术界身处内地,只知道驰名世界的英国设德兰矮马,不知道在西南马中还混生有珍贵的中国矮马——果下马。

初遇矮马

马学家王铁权于1980年与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局董学虎一起在盐源县某公社考察“大马”(即普通西南马)的时候,遇到一匹体高104cm的矮马(公马)。该马身腰较长,悍威很好,在场人员无不喜爱,对其印象颇深。这可能是王铁权先生最早见到的矮马,在他心中虽已有了“中国可能有自己的矮马”的概念,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重见天日

1981年11月,王铁权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在广西德保、靖西县交界处的靖西县龙临乡发现一匹更矮的马,体高只有92.5cm的矮马(母马)。之后,在德保又发现了多匹类似的矮马,他将此次考察结果发表,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多家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肯定了果下马珍贵的价值。果下马的发现,打破了英国设德兰矮马的独占地位,为世界矮马资源开发了一个新的源流,使尘封历史的中国矮马重见天日。这一发现,又促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接连发现了他们当地的矮马,掀起了全国“矮马热”,也成为了中国矮马(果下马)研究的开端。

外国重视

德国专家Hans J. Koch见到德保矮马,并在德国《地理》杂志发表专文介绍中国矮马。留学德国的张沅博士见到此文章,甚感兴趣,并将其译成中文,刊载在《养马》杂志上。在文章中德国专家诙谐幽默地写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王铁权首次在中国广西发现中国矮马,这匹矮马个子很小,体高只到达王专家的臀部,况且王专家本人也不很高。”不过,从照片中看到的中国矮马和儿童、大人的比例,也的确可推测出矮马的高度。有的成年人,跨上100cm高的矮马,屁股还没坐上马背,双脚已着地了。

广西矮马(德保矮马)

广西矮马又称为德保矮马,因这种类型的矮马在广西德保县分布比较集中而得名。在我国矮马中,广西德保矮马被认为是一种标准的类型,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体高86-106cm,体重约125kg,结构匀称,头中等大小,颈部较粗,肩较短而立,背腰平直,后躯发达,尻略斜短,前肢端正,后肢曲飞,蹄小而坚实。鬃毛、鬣毛、尾毛、距毛粗刚浓密。毛色多样,以骝毛、栗毛、青毛为主。矮马耐粗放饲养,对不良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王铁权研究的矮马主要是德保矮马。

云南矮马

云南矮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各县,也叫文山矮马。在云南纳西族古书中,可以见到矮小野马的画像。养马学家、云南农业大学佘长年教授对云南矮马做过描述,在云南地区有一种小马,体高不过70-80cm,当地称之为“八部马”或“笮马”,这种矮马在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尚可见到。畜牧史学家、北京农业大学张仲葛教授保存的1949年以前的照片表明,云南北部确有一种非常矮小的马,云南省畜牧研究所解德文也对云南矮马做过一系列的研究。据对云南嵩明县10匹公马和50匹母马的测定,其平均体高在100cm以下,最低者82cm。

安宁矮马

安宁矮马分布在四川省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盐源等县。金阳县的矮马表现短颈、短肢、宽背,体型呈“爬山虎”型。据介绍,彝族语言有矮马这一专有名词,译成汉语为“羊马”,当地人并不珍视这种矮马。西南民族学院(现已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黄怀昭等对安宁果下马做过大量调查与研究工作。

陕西矮马(宁强矮马)

陕西矮马或称宁强矮马,产于陕西宁强县阳平关区太阳岭等乡。宁强县为古代羌族人的居住地,1989年,王铁权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养马学副教授侯文通到该地进行考察核实,确认其为陕西宁强矮马(当地称其为“娃娃马”)。陕西矮马长毛粗刚,饲养方法较为原始。虽然矮马的数目不多,但颇受重视。此后,侯文通先生针对宁强矮马也做过大量的研究。

为“果下马”正名

“矮马”一词最早来自英汉词典对“pony”的翻译“矮种马”、“小马”,矮马的标准各国不一,中国106cm以下的标准是以英国设德兰马的标准为参考制定的。把马说成“矮马”,在某种程度上有“贬义”;称其为“小马”则容易跟“幼驹”混淆。为“果下马”正名,2013年第二届中国矮马产业发展大会全体代表通过,把“中国矮马”正式恢复成古代的名字“果下马”,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马术杂志)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

欢迎光临本站!×
M